前不久,服役期将满的刘班长找到我,想拷一些照片留念。在挑选的过程中,刘班长感慨道:“老排长,你拍的这些照片,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青春回忆啊!”他的这句话让我印象颇为深刻。事后,我将这些年拍的照片浏览了一遍,想起了很多照片背后的故事。
记得十年前,相机还不是生活的必需品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拿起新兵连一位班长的相机,看到和我一样的新学员在镜头前闪过,操场上,他们或整齐列队,或在跑道上挥汗如雨……这些画面让我兴奋得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。明明就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,可透过相机取景器,感觉就大不相同了。
从此,相机改变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,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记录者和参与者。怀揣着热爱与激情,我曾经背着相机穿越大半个中国,无数次用镜头记录下军旅的宝贵瞬间。导弹腾空、实兵演练、跨区转场……一个个重要而精彩的时刻在相机里定格。
2017年,朱日和沙场阅兵。撤场前,不少部队都重返阅兵道合影留念。我在阅兵台前取景时,修理分队的几名官兵突然从镜头右侧闯了进来,生生毁了我设计好的画面。但很快我灵机一动,把镜头对准了他们。看到我在拍照,几名官兵兴奋起来。他们大笑着,扛起其中一名壮硕的战友向我跑来。于是我又快速调整相机,连续按了几下快门。
“拍得真好,能拷给我们吗?”这些战友向我询问。与他们交谈间,我得知这名壮硕的战友9月份就要退伍了。我拍下的那些照片,不仅是他们用激情和热血征战沙场的写照,也是一个战士的军旅之路最后的留念。将照片导出来送给这名战友时,我分明能看到他眼底流露的欣喜。
还有一次,我们跨区机动到西北高原执行任务,一位老领导将卧铺让给了一名战士。将近一周的行程时间里,老领导全程和我们挤在硬座车厢。晚上睡觉时,大家横七竖八地挤成“一锅粥”,有垫着凉席睡在座位底下的,有裹着毛巾被缩在角落的,还有相互依偎将后背借给对方的。
借着车窗洒进来的微弱月光,我看到老领导头靠车窗斜躺着,和他并排而坐的小战士靠在他怀里,他们像极了一对父子,画面温馨而亲和。我赶紧拿出相机,将这一幕拍摄记录下来。后来,这张照片被放进了连队官兵关系课程的演示课件中,成为密切官兵关系的生动实例。
后来到了大漠戈壁,我对拍摄的热爱有增无减。长年驻扎在大漠,战友们对它的荒凉习以为常,他们常说戈壁滩是“风吹石头跑,地上不长草”。可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拍摄了生命力顽强的骆驼刺,连绵起伏的沙丘,以及沙漠中有趣生动的小动物。给战友们看照片时,他们才发现,这荒芜之地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,这打在人脸上生疼的黄沙竟也能焕发出一丝丝柔美。战友们从照片中感受到戈壁之美,更加热爱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。
作为“弹道下的守望者”,导弹打到哪儿,我们就沿着弹道的轨迹追逐到哪儿。平日里和战友们一起战风沙、斗酷暑,他们忙碌的身影是我镜头里的常客。放眼望去,在蓝天白云和茫茫戈壁之间,战友们在弹道下默默坚守、在战车前英勇冲锋的形象,正是火箭军官兵潜心砺剑、精准亮剑的生动写照。在各种不同的焦段中,我最喜欢用广角镜头低角度拍摄,因为在这样的拍摄手法下,战友们训练的身姿会变得更加高大挺拔。
在我看来,军旅人生是光荣自豪的,部队官兵是可爱生动的。我喜欢用镜头记录这样的人生。这些年的摄影经历让我懂得,这份工作并不单是抓住并留存那些精彩的瞬间,也在于传播和分享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精神。
现在的我依然是一名宣传干事,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,我还利用单位周六的育才课程时间,将摄影技能传授给战友们,让他们感受到摄影的价值和魅力,帮助更多人培养起摄影的兴趣爱好。
从参加课程的战友身上,我看到了久违而熟悉的神情。他们是充满渴求的,是饱含热情的,正如我当年刚接触摄影时一样。年轻的战友们在跌跌撞撞中前行,在我们的注视和期盼下成长。镜头里的视野或许有限,但我仍希望,他们能看到我目之所不能及的世界,能为强军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。
文稿来源:火箭兵报
作者:陈开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