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相机网 - 相机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新品快递 | 行情导购 | 业界动态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行情导购 > 新华社广西分社麦凌寒:用相机记录战“疫”
6.biz | 商业搜索

新华社广西分社麦凌寒:用相机记录战“疫”

信息来源:x-j.cn   时间: 2020-12-21  浏览次数:7

又一次戴上口罩,挂上相机出门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,从结束休假投入这场战“疫”,到现在已经20天了。对于入社8个月的我来说,这20天把对一个新华社记者的考验早早推到了我面前。在这段日子里,口罩成了我的“盾牌”,相机成了我的“武器”,共同记录这段战“疫”。

20天里,我的相机记录了很多人,医护人员、企业工人、车站员工、社区网格员、农民……数不清楚,但却会一个接一个地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:每个人都带着口罩,我记不清也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,但他们的话总是记忆犹新。

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家口罩生产企业的员工,春节的时候她接到通知说要紧急复产,初四便回到岗位上班,回来的第一天晚上就加班到了凌晨。“每个人都没有怨言,一想到现在外面很多人没有口罩戴,只想快点把口罩送到他们手上。”她这样告诉我。“抗击病毒,人人有责”,她说完这句话,就害羞地朝我摆了摆手走了,当时她负责的生产线还在不间断地工作。

那是我在这次疫情中第一次感受到如泉水般迸发的社会责任感,尽管在后续的报道中我又体会了太多次,但是那时候,我看到这种责任感构成了同胞之间的纽带:有人在因为没有口罩而担心,不敢出门;但在同一个时空里,有另一群人一直在回应这种忧虑,他们最有资格说“别担心”。后来在给稿子起标题的时候,“别担心!您的口罩正在加紧生产中”这一题目应运而生,总社编辑部也采用了这一标题。我想,因为这是回应,也是纽带。

我采访过几位社区网格员,刚接到这个报道任务时,关于社区防疫的报道还相对较少,我跟着社区网格员在空旷的街道上行走,走进一间间商铺,又走向一个又一个带着口罩的行人,排查隐患,进行防控宣传。

“防疫线上那些‘走街串巷’的社区网格员”这个标题,是我第一反应想到的。网格员们暴露在可能存在危险的环境中,接触各种返乡人群,义无反顾地宣传、排查,这让我肃然起敬。在完成素材版的剪辑后,我决定做成品,一直到凌晨4:30全部完成,将稿子入库后,第二天上午8:30又继续外出采访。报道出来后,视频稿件在12小时内突破了百万点击量,更多社区防疫的报道也陆续出炉。

参与广西驰援武汉的冷链专列发车活动时,我遇到了一直强调自己不善言辞,却脱口而出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农民,他们把大义存在心里;当春运返程逐渐开启的时候,我分别到汽车站、高速路口和火车站进行了采访,遇到了很多承担测温工作的医生,他们耐心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动作;关注医疗垃圾处理的时候,我遇到了带着双重口罩的保洁员,里面是一次性口罩,外面是常用的棉布口罩,她说早就习惯戴口罩了,也习惯了和垃圾打交道,不害怕风险,还惦记着把垃圾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拦截在他们这道防线上,“宁愿一人脏,换来万家洁”……

在充满风险的医院里,在冷清寂寥的大街小巷里,在加班加点的生产车间里……无数新华社记者冲锋在前,不惧生死,不论时辰,用自己的努力,记录这个时代。我意识到,作为一个年轻记者,这是我最渴望的成长和最想成为的人。

我记得在《国家相册》背后的故事里,陈小波老师介绍了这样一张照片,在那张照片里,时年23岁的新华社记者袁苓带着枪、手榴弹和相机,跟随部队作战,既是战士,也是记者,记录下战争年代。而今天,我们这辈新华人,戴着口罩和相机,去记录这段战“疫”时期。我想这就是传承,这就是新华社的红色基因吧,无论敌人是什么,一如从前,为了人民去战斗,无论敌人多么强大,站在人民的一边,我们终将胜利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相机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